查看原文
其他

郑州文化新地标 | 美术馆、档案史志馆项目

建筑设计一院 同济设计TJAD 2020-09-01

在近日落幕的郑州美术馆、郑州档案史志馆项目竞标中,集团设计一院在与众多国内一流设计企业的竞争中拔得头筹,被评审专家全票评为第一名。专家组认为我院方案准确地把握了中原文化和艺术的神韵,“追本溯源、回归古拙”的设计手法简约大气,切入点巧妙而不落俗套;方案“形象整体、功能独立”的空间布局将美术、档案两个不同类型的文化建筑“和而不同”地整合在一起,良好的满足了游客参观、艺术品和档案的收藏与修复的功能需求。目前方案正在初步设计深化中。


▲ 东南鸟瞰图

▲ 西北透视图

项目概况

作为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“四个中心”重点项目中的郑州美术馆、郑州档案史志馆项目位于服务区2号地块,是南北城市主轴和东西文体活动绿轴两轴交汇的重要城市节点,并与博物馆、大剧院共同组成文博艺术中心组团,在文化片区中扮演重要的形象展示、集散入口等位置。

2 号地块毛用地面积52413 ㎡、净用地面积38745 ㎡,呈方正矩形。“和而不同”地整合两馆关系、“开放包容”地打开公共空间和“形神兼备”地展现华夏文明是本设计的三大核心目标。

▲ 两轴交汇

▲ 模型照片

设计理念

设计追本溯源,提倡回归“古拙”,总结中原艺术品共有的形态要素,选取中华艺术的“最大公约数”——“斗”形作为建筑母体,连接郑州的历史与现在,连接郑州的历史与现在,以统一整体的现代建筑语汇再现华夏文明的神韵。


▲ 从母体“斗”形出发,回归“古拙”

建筑及艺术经历了从简约到繁复,再回归简约的发展趋势,我们探寻华夏原始审美,从仰韶、商周文化的青铜器、玉器的简约线条中吸取灵感,营造了雕塑感强的建筑形体,符合美术馆建筑应有的艺术气质。

设计从巩义石窟中抽象出图底关系并参数化演绎成建筑表皮肌理,采用阴刻的手法注入地域性元素,打造独有的文化地标。

▲ “形神兼备”地展现华夏文明

▲ 西南透视图

整体布局

方案从理念和城市空间关系出发,清晰理性地逐步生成建筑形体:1. 方案以一个方正的“斗”形体量为基本原型;2. 依照两馆的独立功能清晰明确地切分为两个体量,并形成中部共享空间;3. 在形体东南角面向两轴交点挤压体量,形成入口广场,融入城市开发空间;4. 美术馆中庭面向市民文化广场打开,与广场对话;5. 根据两馆的流线组织细分体量,引导人流、丰富形体;6. 兼顾美学原则与内部空间需求生成立面采光表皮和屋顶展厅天窗,营造宜人的内部空间。

形体生成分析

建筑东、西、北三面界面完整,形象整体,作为面向城市广场、城市主路及行政服务中心的展示面,建筑南侧及东南打开为公共活动空间,布局清晰合理。

▲ 整体布局图


立面造型

建筑采用浅灰色石材,硬朗沉稳的质感符合中原大地的人文气质,结合石窟元素的参数化表皮,虚实相间,若隐若现,白天浑然一体,夜晚灵动闪耀,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。


建筑室内立面采用素混凝土材质,呼应外立面的开洞做法,采用小尺度的网格进行控制,用山水画的肌理组成室内图案,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唯美观展体验。



特色空间


集散广场



▲ 体验式中庭



▲ 开幕式大厅




▲ 通高边庭

延伸阅读

郑州,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,北临黄河,西依嵩山,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名城。这里是商文明的发祥地,璀璨的中原文化在这里发源传承。

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位于郑州市西部,北望南水北调干渠,南邻郑州植物园,是郑州市未来的文化中心区。


项目总负责人:曾群 

建筑团队:曾群、文小琴、杨灵运、杨旭、孙嘉秋
结构:万月荣、季跃 
给排水:游博林
暖通、动力:朱伟昌
电气:李志平 



往期内容回顾

点击标题直接阅读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